智库观点

李燕燕:世界是轮回的【系列随笔】(一)

信息来源: 暂无 作者: 暂无 发布日期: 2017-01-02

郑州大学教授、中原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 李燕燕 系列读书笔记:


世界是轮回的(一)

与居民财富直接相联系的是消费品,居民如果偏向于未来消费的话,则储蓄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即投向不是即时直接消费品的其他生产环节。如果没有外在干预的情况下,整个社会流通的货币量应在储蓄的范围限定之内;或者为了保持物价水平不变,货币流通量必须随生产量的增减而变化。这就是哈耶克认为的在一个不为政府和央行货币政策人为扰动的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时际消费偏好所引起的利率变化,会引致迂回生产阶段的自然调整。

然而,随着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化,特别是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意味着产能输出,意味着庞巴维克的“迂回”链条更长,不仅引致出更多的产业圈,而且衍生出能够货币本身创造货币的金融圈,也就意味着货币开始“非中性”,也就无法阻挡金融领域成了资本全球化的枢纽和杆杠。这时,国家的财富不仅表现为本币收入,而且还有外汇储备,政府应该对银行体系实行金融管理,操控并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率,虽然投资可能会经过很长的链条,才能到达最终消费品。这似乎又回到凯恩斯的观点:经济体内的物价是否稳定与经济是否均衡,取决于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而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又取决于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是否一致,即“繁荣与萧条简单说来就是信用条件在均衡位置上上下下摆动之结果的表现。”

然而,央行货币政策信用条件的人为扰动,加之“迂回”链条及金融衍生能力的不断创新,放眼全球范围,美国是买单国,输出赤字,中国则是输出商品,赚回美元。由此,美国的“面包券”便可以源源不断地循环运转。正如美国厂商印了100元价值的面包券,以65元的价格卖给了经销商,经销商以80元的价格卖给了消费者A,消费者A送了个人情,送给了想讨好的消费者B,消费者B又以40元的价格卖给了黄牛,最后黄牛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厂商。厂商根本无需生产面包,便稳赚了15元。然而,这一链条的致命一击便在于如果兑现商品实物,便会秒杀。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瓦解的,特里芬两难至今仍然存在。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的干扰,完全可能造成“过度投资”,或者是“不当投资”,偏离储蓄和投资相等的生产结构,导致产品过剩,经营亏损,不能偿付银行贷款,待银行“清算”时,整个金融系统和生产过程就会断裂,萧条便会到来。这又回到了哈耶克所说的每次大萧条都是政府干预货币和市场过程的一个必然过程。银行货币供给变动所导致的“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是商业周期的原因。央行扩大货币供给,压低利率,短期内会降低失业率,增加产出,但长期“将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更加严重的干扰和混乱。”

我们从中是不是也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货币数量变动固然有作用,但在储蓄和投资之间出现非均衡的重要原因,更在于资本流通渠道的有效性上。

显然,哈耶克这个“整个经济系统”视野非常大,可以说是胸怀天下的一个大系统。

因此,货币“非中性”似乎没有跳出哈耶克所说的货币“中性”的整个经济系统。

既然美国已经如此长时间实施“QE”,那么自然就需要回归“中性”,进入加息通道。美元强势,直接冲击汇率体系;接着加息挤出旧产业,“过剩产能、低端产能”进一步向外转移,同时进一步集聚全球“新兴产能、高端产能”;待“新兴产能、高端产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便又开始向全球输出“产业链分工”,资本流出。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再一次实证。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人民币不仅仅是交易货币,而且是计价货币,更是储备货币。而作为人民币资产的储备货币(在岸和离岸的商业债券和政府债券),别人是否愿意持有,一是收益率是否高,背后是国家信用经济实力;二是输出的“月饼票”得以能够购买货真价实的商品做信用保障,否则玩不好,同样秒杀。总之,一切都要回到产业、商品是否具有全球国际竞争力,回到了“哈耶克三角”理论。

李燕燕写于20161219日晚